游戏故事:寻觅身高小秘密
茶山幼:郑凌云
新学期到了,孩子们从中班升入大班,在果一班这个快乐城堡再次相遇。由于之前疫情的影响,很多孩子已经好久没有见面了,每个人都长大长高了。
一天在户外游戏排队,只听见飞飞突然叫了一声:“你都遮住我了!”寻声望去,前面周周的高度明显高于飞飞,因为之前四排队伍都是按照身高进行排列的。这时,其他孩子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纷纷用小手比划着,······关于身高这个问题,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游戏时间:2020年10月12日上午科探区
探讨点一:测量方式大讨论——常规测量工具
关注问题:大家都长高了,那究竟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身高呢?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
A:保健医生给我们量身高的时候用的是一台机器,我们可以去保健室量。
B:可以用尺来测量。
C:我见过姐姐文具盒里的尺,好像有点短。
D:可以用长长的米尺来量呀。
E:我还看见过爸爸用一个可以拉出来的东西量家里的门呢。
大家都找来个机器、米尺、长尺、卷尺等工具,豆豆决定用投票的方式来确定第一次测量工具,最后选取最多的方式为米尺和卷尺。
PK短尺 鹏鹏找来了一块纸砖和一根小棒。“哎呀,我们的身高超过了米尺,怎么办呢?”“那就躺下来做个标记,然后接着量,也可以两把米尺连在一起量。”
PK钢尺 萱萱拉开了钢尺,问:这个钢尺要看哪一边才对呀?原来卷尺上有寸和厘米两种刻度。孩子你们仔细看着钢尺两边,“这里有好多线“、“好多1、2、3”,“两边都有”。
小宇说:“我知道,爸爸叫我看过。一边是寸,一边是厘米。”萱萱想到了自己的身高,说:“我身高是120厘米”,小宇点了点头:“对,我们一般都是用厘米来测量的,保健老师在量身高时都是这么报数的。”“这个钢尺拉出来会卷进去,我手不够长”。“我来帮你拉着下面”,孩子们自己想办法都去测量了好朋友的身高。“这个到底是多少厘米呀?我看不清?”“在家里我妈妈会拿个东西顶着我的头,我来找东西帮你吧!”“头弯着量不准怎么办?”“可以靠在墙上量。”孩子们用已有经验尝试着测量。
我的收获:孩子们通过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尺来进行身高的测量,在这个过程中天门尝试探索测量的方法,知道从0点开始测量,也找到了0点和起点对齐的方法。他们运用一个纸棒作为起点,做到测量的准确性。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运用好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帮助好朋友更快更准确地进行身高测量。
游戏时间:2020年10月17日上午班级内
探讨点二:测量工具大搜索——非标准测量工具
关注问题:那如果没有尺子,还能用什么测量身高呢?教室像座百宝园,孩子们一起去寻找身边的“尺子”,各种材料摇身变成“尺子”。
孩子们从各区域找到了许多非正规测量工具。大家纷纷用自己找到的材料进行测量。
A:我有15块只砖积木高。
B:我的身高时58个纸杯叠加在一起。
C:我有25本书并排放在一起那么高。
D:我用跳绳的长绳子量,是一根半长。
E:我发现我的身高和15层纸杯一样高,和三块半积木也一样高。
……
快乐收获:在测量和纪录中,孩子们慢慢尝试用非标准化工具来代替标准工具来进行测量,对测量的方式和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自己的身高可以和很多东西进行对比测量,测量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对等量代换有了初步的认识。
游戏时间:2020年10月23日上午科探区
探讨点三:测量身高大PK——测量和统计
关注问题:知道了自己的身高,怎么样才能知道谁比我搞,谁比我矮呢?
A:可以背靠背站着比一比
B:在家里,每次妈妈都会在同一个地方把我量过的身高划上一条线。
C:我们可以画在纸上,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身高画条线在纸上,就能看到谁高谁矮啦!
D:可以排排队,用拍照的方式来看高矮。
E:可以在一根尺上做上标记
……
通过大家的一致推选,C小朋友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有兴趣的去进行探索、实验。
问:你们都知道了自己的身高,那这些在你自己的线上面的线代表什么呢?
A:上面的线是比我高的人,下面的线是比我矮的人。
问:那怎样才能知道你在男孩子或者女孩子中有多少人比你高,多少人比你矮呢?
B:数一数几根线在我的线上面,几根线在我的下面。孩子们都根据线条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和纪录。
A:我的身高时120厘米,男孩子中有4个比我个子高,有14个比我个子矮。
B:我的个子是115厘米,女孩子中有5个比我个子高,有13个比我个子矮。
快乐收获:通过亲自测量具体身高,孩子们进行了统计和纪录,发现了自己在全班男孩子或者女孩子中的身高名次,了解了自己身高的发展水平。
游戏时间:2020年10月26日上午幼儿园
探讨点四:寻找身高最佳人——全园搜索
关注问题:那谁是幼儿园最高的人呢?谁又是幼儿园最矮的人呢?孩子们走出班级进行搜索。
“最高的肯定不是小朋友,是老师。”“也可能是保安叔叔!”“我们班王老师肯定是全园最高的!”……调查前,孩子们都纷纷进行着各项猜测和讨论,商量后他们纷纷一直寻找幼儿园的男工作人员。“最矮的应该是小班的弟弟妹妹吧。”“肯定是,他们是小班,肯定是最矮的。”孩子们来到小班,和弟弟妹妹一起比起来高矮,还鼓励他们多吃蔬菜瓜果,多运动,长得高。
快乐收获:随着人类的成长,关于身高的秘密,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许许多多等着大家去发现、学习和探索。只要每位追随者他们的兴趣,永远感到生活乐趣无处不在。
总结思考:
皮亚杰的理论:量和数具有同构性,只是儿童对量的认识要晚于数,测量能力要8——11岁才能完成发展。因此,幼儿期知识初步学习直接测量,一般不使用常用的计量单位,即学习自然测量。
从幼儿的几次测量过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知道选择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测量,部分幼儿已经掌握测量技能,获得经验实践化,使幼儿获得的经验真正变成自己所习得的能力。开展“量一量”的活动,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填写小记录表对自己所测量身高有了直观和量化的认识。通过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统计的大数据,幼儿和幼儿之间有了交流和互动,孩子们会关系其他幼儿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我和你的测量结果不同?这样的疑问促进了幼儿进一步思考问题并讨论除了“测量工具越小,测量的数量就越大”的知识点。
各种不同方式的自然测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经验的机会,帮助幼儿将经验转化为能力。孩子们在探索游戏中达到了测量概念形成和初步掌握测量技能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