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和回应需要幼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较为权威的评价导向,普遍以2012年10月教育部所印发的《指南》中的“五大领域”为标杆,以此为主要出发点观察并回应每个幼儿的游戏行为。然而如何正确理解幼儿的各种游戏行为,正确实施回应教育,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现状
1.幼师对幼儿游戏行为不当干预
例如,当幼儿A和B正在教室搭建的游戏区域玩一种自制的动物棋,两个人不知道是谁先开始,不再掷骰子,而是开始扔骰子。两名幼儿轮流把很轻的玩具骰子扔得很高,骰子被扔上去之后掉落,又试图去接住骰子。骰子滚到教室外面的积木搭建区。教师看到后,对两名幼儿说“:乱扔骰子的行为是不对的,你们两个在自己的区域好好玩耍。”两名扔骰子的幼儿在接受教师的批评后,停止了扔骰子的游戏,一起去了另外的游戏区域寻找新的游戏。
原本两个幼儿喜欢扔骰子这个游戏,但是干预的幼师从玩棋的角度出发,认为骰子不可以用来扔,用游戏的规则束缚了幼儿玩耍的需要,没有充分了解幼儿的内心需求,于是幼儿放弃了游戏。
2.幼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忽视幼师常常会忽略幼儿一些可以的游戏行为,从而在无意中打击了幼儿玩某个游戏的积极性。例如,在组织户外活动——玩沙坑的游戏中,大部分幼儿都希望自己做的沙作品能够得到自己老师的赞扬。但部分幼师可能无法做到一一兼顾,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部分幼儿觉得自己做了一个很了不起的土堆,很起劲地拉着幼师去看,但是幼师可能会忙着带另外一个幼儿观察土堆里的新生物,也可能忙着组织几个幼儿完成一个较为宏伟的“宫殿”等,于是草草地看了一眼,简单地夸赞了一句,又去指导其他活泼的幼儿做游戏,于是该幼儿推倒了自己的土堆,从此不愿意玩沙子游戏。
二、如何有效回应幼儿的游戏行为
1.在参考《指南》的基础上,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发展幼儿教师在回应幼儿游戏行为的过程中,要将《指南》中提到的年龄典型性表现作为幼儿发展的暂时性目标而非应对事件的唯一标准。尊重幼儿在游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同样的事件,同年龄的不同幼儿会因各种因素影响做出不同的语言应对和行为发展。例如,同样的玩秋千,主动提出排队轮流玩秋千的幼儿很大可能在平时的活动中也比较灵活,占据游戏的主导地位,经常帮助别人推秋千的幼儿通常比较胆小,但也比较乐于助人,善于听从其他幼儿的建议,平时幼师也可以多鼓励其活动,给予一定的自信。幼师可以将游戏中出现的典型行为记录下来,针对不同幼儿的个性发展,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做到因材施教。
2.在客观记录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行为和语言都与成年人的理解不同。因此幼师可以将整个游戏过程通过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不能先入为主地对当时的场景进行自己的理解,而要从幼儿的角度进行思考,再以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对各种游戏行为进行专业分析解释。例如一个幼儿三岁,在一个游戏记录中表现出了一个四五岁幼儿的行为特征,那么幼师则需要分析这种行为的出现几率是偶然还是常态,从而了解幼儿的发展特征,进行下一步教学计划,在游戏中给予不一样的游戏回应教育。
3.观察并解读幼儿及其游戏
例如,在宣布某个主题游戏开展之后,幼师需要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班中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相关的游戏知识,了解幼儿是否真正了解了相关的游戏规则。当发现幼儿已经具备玩游戏的基本知识时,可适当地参与幼儿的游戏,增加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如果同时发现幼儿的游戏活动出现了发展的瓶颈,难以继续下去的时候,幼师可以有目的地担任一个NPC的工作,给幼儿们发布点任务方便他们更进一步游戏,例如有一定难度的连接、延长、加高、等搭建任务,最好能够契合幼儿的兴趣所在,可以让幼儿不至于因为有难度而放弃游戏。
此外,在游戏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分歧,当幼儿遇到分歧难以解决时,幼师可先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处理方法,适当地介入游戏,让幼儿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师作为记录者和旁观者,工作在于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以及对这些行为意义的分析。
幼师对于幼儿的游戏行为观察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于幼儿行为理解的误差,记录过程不完整,互动交流还有所欠缺等。良好的回应教育不仅可以作为日后发展的观察基础,更有助于幼儿教师客观评价幼儿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许金华.集自由、兴趣、快乐于一体的幼儿户外游戏行为观察[J].好家长,2016(4):122.
[2]郑静.通过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有效提升幼儿教育质量[J].基础教育研究,2015(21):87-88.
[3]朱自梅.浅议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评价[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9):69-70.
[4]张珊珊.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记录[J].福建教育,2014(Z6):51-54.誗编辑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