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游戏故事课题>>过程性材料>>文章内容
游戏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与指导策略探究(转载中国知网 杨子豪)
发布时间:2021-05-30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杨子豪


儿童的游戏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儿童自主生成的游戏;另一种则是教师预设的游戏。在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中,教师往往期待幼儿能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游戏方式进行探索,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具有独特性,并不是每位幼儿都能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探索。这个时候有些儿童可能会自主生成新的游戏。虽然没能按照教师预设的方式进行游戏,但他们也能玩得不亦乐乎。

在观念层次上,教师们已经能达成一致,都知道“游戏应该是儿童的游戏,游戏是儿童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能够做到尊重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需要,放手让幼儿进行自主探究。但在现实的幼儿游戏中,面对幼儿能力、兴趣与教师期待、教育目的之间的不相符或冲突时,教师究竟该采取何种措施,成为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案例:有 3 位幼儿参加探究螺旋桨游戏,有 2 位幼儿实现了预期的活动目标:探索使用螺旋桨推动船行走。而有1 位幼儿并没有用螺旋桨来尝试推动船,而是在地上不断地划着圈玩,饶有兴致。

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下,在一旁的教师应该怎么办?是尊重幼儿的游戏兴趣,继续观察,让那位没有用螺旋桨尝试推动船的幼儿进行自主游戏?还是进行介入,引导幼儿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游戏方法进行游戏?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不仅仅涉及教师对观察、介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体现教师到底持有怎么样的游戏观、教育观。

一、幼儿游戏中的教师角色存在的问题

(一)观察还是介入?

1. 观察——观察的累积意义

教师为什么要观察?希望通过观察解决什么问题?观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游戏计划与幼儿游戏之间的差距,了解各个游戏区域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如果游戏没有成功,并不能因为他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方式进行游戏而否定他,认为他的探究能力弱,而应该看到整个游戏过程虽然并不那么顺利,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整个观察过程结束,教师就能够从幼儿行为的观察中获取有效信息来发现分析幼儿的学习能力及学习品质是怎样的,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

2. 介入——介入的作用、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幼儿的表现,发现他们的需要,适时地给予支持。耐心倾听,适时引导,最后落脚点也是在“引导”二字。幼儿在游戏时,作为教师除了要站在他们背后,静静地观察,更重要的还是应该支持、指导。笔者并不否定观察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幼儿已经不能按照预期完成游戏了,需要教师的指导,则应该适时地介入指导。在区域自选游戏中如果发现以下情况就应该适时地介入:停滞的游戏行为,当幼儿表现为无聊发呆、闲逛、走神、争吵,对材料或环境无动于衷时,或者表现为消极地使用材料,毫无计划性时,作为教师应该尝试给出支持方案。

(二)“游戏精神”还是“教师指导”?

1. 幼儿自由探索能体现游戏精神

尽管教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另外一个问题,游戏应该是自发自愿的。幼儿是在跟随自己的兴趣进行游戏,在自己的水平上进行游戏,如果要依靠外界的力量让他进入游戏,那可能这个游戏并不吸引他。是否自愿、是否有愉悦的情绪体验是游戏与被游戏的区别。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时,发现游戏水平低,就给幼儿设置游戏目标,激励幼儿完成,幼儿似乎也完成得很好,但是这个游戏是教师意志,而不是幼儿们自己的想法。因此,尊重幼儿的选择就应该把游戏和学习探索的权利还给幼儿。

2. 有效介入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游戏有幼儿自发的游戏,也有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设计编排的游戏,幼儿自发的游戏和教师设计的游戏的区别在于,后者更强调游戏的教育意义。教师参与、设计编排的游戏,并非否定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如果幼儿明显无法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则需要教师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介入,那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如何体现呢?如果完全放弃教师的指导与干预,那游戏就成为单纯的游玩,幼儿园游戏的教育性就无法保证,而我们需要的是有教育意义的游戏,这才是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根本。

(三)“干扰”还是“指导”?

1. 随意的介入是一种“干扰”

教师的指导作用并非完全通过介入、指导幼儿的游戏体现,而是应该通过教师教育理念的渗透达到的。很多时候,教师代替幼儿做的太多了。要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探索,只有放手了才能有更新颖、更独特的发现。随意地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幼儿活动的干扰者。这个问题常常是教师不自觉就会犯的,尤其是新手教师会觉得如果不介入幼儿的游戏,似乎就不能将教师的作用发挥出来,如果不参与幼儿游戏、不给予指导,就不称职。实际上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观察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对幼儿行为进行评估、分析的一种手段。教师们通常在介入幼儿游戏时说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在干什么呢”,缺乏对幼儿学习兴趣和需要的真正了解和理解,简单粗暴的干预、强制性的教学只会打击幼儿的学习兴趣,消退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阻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2. 幼儿需要教师的“指导”

介入游戏时教师往往纠结时间和时机问题,其实还有介入的方式需要考虑。介入不是打断幼儿,而是在满足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适时介入。当幼儿面临困境的时候,需要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否则会导致游戏停滞不前。当原有的游戏情节总是不能得到新的发展的时候,引入新的创意才能丰富游戏的情节。一些新创意的实现需要得到游戏伙伴的积极回应或者游戏材料的支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能够帮助幼儿获得自信和成功,简单的点拨可以更好地启发幼儿。否则,即使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游戏创意也会很快过时。这时候对新游戏创意的讨论和分享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适时地介入,主动担任话题分享、讨论的组织者,对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进行充分的回应,引领幼儿一起去寻找新的游戏创意的实现路径。

二、教师有效性介入游戏的策略讨论

(一)观察是前提

教师能否有效地支持幼儿游戏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是否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观察是了解幼儿游戏行为和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和途径。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可以适时地放慢脚步,花点时间站在游戏之外观察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捕捉教育的时间和契机,而不是仅仅像活动的监督者一样时刻监视着幼儿是否有出格的行为、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教师应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观察,根据“理想的”游戏行为框架来确定当前的游戏活动中“缺失”哪些“重要因素”。重要因素的出现与否是教师进行指导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教师通过对游戏活动情景的观察、判断,确立该游戏活动是否需要进行介入,并结合教学经验,选择及确定适宜幼儿发展的介入方法。

(二)介入时机是关键

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必须建立在满足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之上。生理需求、安全感和归属感等最基础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才能将所有的能量集中于更高水平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 所以教师应该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教师的时候就是教师介入游戏的最佳时间。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指导者,应该依据自己对幼儿行为的判断进行指导,而且教师的指导应该是追随、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游戏需要的。一旦教师的判断不符合幼儿的需要或兴趣时,教师的指导行为就很可能会被幼儿拒绝,甚至中断、破坏幼儿的游戏活动。当幼儿在进行混乱无序的游戏时,他们的安全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幼儿处于焦虑之中。最基础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幼儿就很难表现出高水平的、高质量的游戏水平。此时,教师就应该介入,帮助幼儿消除内心的不安,让幼儿感到教师是温暖的、世界是安全的。

(三)介入方式是重点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行为的往来直接决定了幼儿游戏的质量和内容。[2] 教师应把对游戏的干预降低到最低限度,因为教师的直接干预指导很可能会阻碍幼儿游戏的进行,让幼儿隐藏最真实的情绪情感,降低游戏带来的宣泄和治疗效果。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介入游戏,与幼儿共同参与游戏。从教师介入游戏进行指导的效果来看,幼儿作为游戏参与过程中的平等个体,更倾向于倾听同伴的意见和声音,接受同伴关于游戏的想法。从观察的结果来看,教师以游戏共同参与者身份介入游戏的方式更体现了儿童本位的思想,在尊重儿童游戏意愿的基础之上,提高儿童的游戏水平。

三、结语

幼儿教师能否有效地支持幼儿游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幼儿游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及对幼儿学习兴趣与需要的观察和了解。有效指导方法以积极的自我反思为基础,仔细地观察、识别幼儿的游戏水平,谨慎地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机会介入与回应,一步步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因此,为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教师首先要在幼儿的游戏区下功夫,提供更丰富有趣、有组织的玩具材料,创造一个既依赖幼儿现有经验又可以不断延伸幼儿游戏经验的环境,以确保幼儿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发展。其次,对幼儿进行充分且有效的观察,在对幼儿游戏水平和需要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发挥同伴的力量,选择恰当的时机介入,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支持和延伸幼儿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盖伊·格朗兰德 . 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迎春 . 幼儿角色游戏的有效性指导策略 [J]. 早期教育·教师版,2016(3):16-17.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茶山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