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故事:蛋壳宝宝探索究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提到:该年龄段孩子经常会有“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和对各种各样物件充满好奇心”的行为。最近班级经常有小朋友把煮鸡蛋带到学校来吃,由此对鸡蛋的探索产生浓厚兴趣。为了进行深入探究,班内在科探区添置了“鸡蛋壳”这一特殊材料,在一次游戏中一筐鸡蛋壳翻落在地,出现了许多破损,到底发生一系列哪些事呢?请跟随镜头走进孩子的视野中,来看一看吧!
【故事主角】
朵朵一班的航航小朋友个子虽小,但可是个小机灵。科探区是他最喜欢来的地方,每当摆弄着区域里的操作材料都能沉浸其中,仿佛与之对话。当遇新材料,总会一个人在捣鼓着每个零件,有新发现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分享给周围的小朋友。但总发现,他每次持续的时间不是太长久,总会给其它有魔力的小游戏给吸引过去。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会被小蛋壳给深深吸引,让我们通过区域游戏实录来进行分享。
一.自主游戏探索,修补蛋壳中的发现
镜头重现:
因为蛋壳不慎落入到了地面上造成了蛋口周围两条小裂缝,你提出来要修补小蛋壳。那可以用到什么方法呢?“用创口贴贴住?”“用胶水粘一下?”“用纸糊起来?”“用贴花纸在缝隙处贴上小花?”“用高太空泥糊起来?”……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说完,就开始动手了,你和小伙伴们从每个区域收集所需材料,将受伤蛋壳一一进行修补,脸上显露微笑。
修补完后,你捧着小蛋壳在教室里晃悠着。发现漂浮水草大金鱼缸,你急切着拉着的好朋友说:“你们猜我把蛋壳放到水中会变小船吗?”大家议论开始,“可以,鸡蛋壳两头空空,里面可以坐人!”“这个鸡蛋壳很轻,肯定会飘在水面上。”大家一致认为鸡蛋壳会飘在水面上当小船。开始实验了,你轻轻的把修补好的鸡蛋壳横着放在了水面上,一开始,鸡蛋壳在水面上漂着,你们兴奋的想欢呼时。突然一位幼儿惊叹的叫道,蛋壳进水了。只见一头的蛋壳慢慢渗入了水往下倾斜,另一头也开始进水,整个身体摇摇晃晃最终沉入到了水底,大家发现,鸡蛋壳虽然轻,但是两头是破的水灌入体内,就会沉到水底。
分析思考:
先前由于滚动中的疏忽,造成鸡蛋壳的破损,航航能尝试邀请小伙伴们一起积极动脑,找到多种修补蛋壳的方法,成功的喜悦让小伙伴们探索欲望越加强烈。由于准备蛋壳的过程中,是把生鸡蛋两头去掉,吹空里面的液体而形成。孩子们在修补蛋壳的过程中,只把身体部分的裂缝修好,而两头还是空的。孩子们探究过程中都一致发现,水都会中两头中灌进,而照成重量的增加,沉入水底。
当前科学探索活动中,如何保持幼儿的探究兴趣,提升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兴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得幼儿掌握探究方法,满足探究兴趣,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我们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促进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当孩子提出修补蛋壳时,要协助幼儿,因为鸡蛋壳材料的特殊性,不像书本之类容易修补,教师要及时旁边关注,必要时介入,防止鸡蛋壳的第二次伤害。
在科学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幼儿所关注的事物,抓住孩子探究兴趣,当他们提出鸡蛋壳放入水中是否可以当小船,在水面上进行漂浮,教师不能因为金鱼缸是玻璃制品造成危险直接推翻,而是参与其中,一起和孩子进行实践,满足探索欲望。科学教育绝不只是为多教几个实验给孩子,它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从小要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同伴亲密互助,寻求蛋壳沉浮原因
镜头重现:
上次实验中发现许多鸡蛋并没有像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而是慢悠悠的不同速度往缸底沉。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出现了以下猜测和讨论:
航航:我发现创口贴中间的海绵浸水后会离开了蛋壳。
多多:鸡蛋壳肚子里面都是水,就会沉到水里。
美美:用胶水粘住纸糊上去的,遇到水就掉了下来。
鹏鹏:有的鸡蛋缝没有粘住,水灌到里面去了。
洋洋:我发现用糖果纸给裂缝打蝴蝶结也没有用。
笑笑:如果蛋壳裂缝没有补好,就会有水进去。
……
这时航航对大家说:“我们再来补一次,看看补结实的鸡蛋壳能不能当小船?”于是,又开始收集起了材料,之间小框里有剪刀、橡皮胶、太空泥、海绵胶、即时贴等,又一次拉上了我做上了小帮手。航航仔细检查了一下,说:“我们这次贴好了一定要检查一下,不能有缝隙。”航航拿起一个鸡蛋让我配合他,由于他握剪刀还不是太灵活,我成了这个小团队专业剪刀手。他仔细的观察着蛋壳上的破损,说:“我们用太空泥把两头的洞先补上吧!”于是,我俩各自搓了一红一绿小圆头堵在了洞口,又用橡皮胶把身体上的两条裂缝给粘住了,完成后,他小心翼翼的反复按压,确保蛋壳上再没有破损,调皮的吐了一口气:“哈哈,我的蛋壳小船完成啦!”说完,还看看旁边的小伙伴,提议他们用海绵胶、即时贴等其他材料试试看,还时不时把他们补好的蛋壳看了又看!
又一波开始试验了,他说我们来猜猜你们的鸡蛋是沉还是浮,于是记录表的设计一言我一语中诞生了,航航和小伙伴们在第一格里画上了材料;第二格画上材料和鸡蛋的组合方式;第三格打上√或×,表示成功与否。一切准备就位后,你们都沉浸在试验的操作中,边观察边记录,这次发现修补结实的蛋壳都能变成小船在水面上漂浮,“成功喽,成功喽……”兴奋的尖叫声从教室传出。
分析思考:
从讨论过程中,大家思维的碰撞都发现蛋壳沉入水中的原因来自于蛋壳是否修补完整。体现出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思维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能关注与感兴趣的话题,也愿意听别人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大家的商讨,一致在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从中获得丰富、有趣的经验和信息。航航在这环节中,一直占领主导地位,帮助替他小朋友,同时因为能力有限,愿意邀请我进行协助。说明他开始萌发寻求玩伴的需要,并通过共同爱好、共同游戏建立起最基本的伙伴关系。当出现问题时也愿意寻求帮助,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在补鸡蛋的过程中看出细心、耐心和爱心,并尝试运用记录表的形式来进行经验的提升。
自主性的探索是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而教师要做得是发现幼儿的问题,引导幼儿,让其深入地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在讨论“为什么蛋宝宝会沉”中,孩子进行观察、回忆、分享、讨论,得到了问题的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则继续采用实践研究的方法,调动了幼儿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让通过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索中解决问题。教师要放手给孩子,在需要时及时给与帮助,让他们体验到探索游戏带来的快乐。我们要积极鼓励幼儿运用记录表的方式来进行探究,组织分享时间段交流自己的猜测和发现。探索阶段后可将记录结果布置到科学区域的明显地方,既肯定学习成果,了解游戏动态,又为下阶段游戏做好铺垫。同时方便教师更好了解此阶段科学探究的动态,帮助梳理思路,提升经验,激发记录兴趣,使教师的回应和推动能建立在幼儿当前的经验水平上。
三.深入积极探究,学会运用材料辅助
镜头重现:
一晚上过来,突然从科探区发出了航航的尖叫声,大伙应声围观,原来修补后的鸡蛋大部分摇摇晃晃的沉入水底,紧皱的眉头出现在了你们的脸上。
航航:我昨天一个个都检查过了,怎么会这样?
美美:我看见鸡蛋身体上没有裂缝的,两头用太空泥的还摇摇晃晃在水面上。
笑笑:是不是我的医用胶带湿了又进水了吗?
鹏鹏:会不会补鸡蛋的东西太多了,因为重才沉的呀?
……
航航托着脑袋一直紧皱眉头,眼珠子不停的在转。我自言自语道:“两头弯弯像小船,不如找个像小船的材料,把鸡蛋放上去?”他似乎得到了灵感,一拍脑袋:“好嘞!”这个消息立马又一波叽叽喳喳,航航跑到数学区找了放七巧板的小方盒,果真像只小方船,他把蛋壳轻轻放在上面,蛋壳船又一次出现。周围的小伙伴又一次发出了“成功喽”的兴奋声。航航提议大家看看还有哪些材料也能浮在水面上。感兴趣的小伙伴从教室里搜来了泡沫板、瓶盖、塑料小盘子、纸片片、雪花片。他们在纸上把这些材料画了下来,通过√和×来表示是否成功。只见航航拿着大伙收集来的材料,一个个进行试验,小伙伴们也轻手轻脚的进行协助。结果发现类似泡沫板、瓶子、塑料小盘子都能将鸡蛋壳放在上面而不沉下去,如纸片片因为潮湿而很快沉入水底;雪花片开始会漂浮水面上,但一放入鸡蛋壳变重了飞快的沉下去。航航小手拍着小脑袋:“哇,好神奇啊!终于让我的鸡蛋宝宝变成小船了。”
分析思考:
当发现一夜过后的修补完整的蛋壳又一次沉入水底,航航并没有沮丧,而是和小伙伴们再次发挥探究精神,需求各种原因。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对周围事物有本能的好奇感,但是由于他们生活经验及科学知识的不足,面对一些现象时,容易思维堵塞。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幼儿观察的兴趣点,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或针对幼儿身边及时发生的现象或事情来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当需要解决问题是一定要积极支持幼儿动手操作。幼儿的思维就是从动手开始,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当孩子收集多种材料时,也许尝试到多种材料以后就会照成思维混淆,这时学会运用纪录纸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学会材料区分,为游戏更深入探究打下扎实基础。航航从先前的发现问题——积极讨论——尝试操作——体验成功,从深入探究、合作品质、自身专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索机会,我们要及时更新充实区域材料,材料时幼儿发现的物质基础,而丰富、新颖的材料才能真正吸引幼儿,使幼儿的探索成为可能,运用实验的方式寻找原因或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样的一个过程,完全符合科学家探究世界的过程,对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折射角度】
游戏为幼儿的生命,是茶山中心幼儿园教师们一直来秉承的原则,我们逐步更新理念,学会放手,作为一名旁观者走进孩子的心声和他们的世界,在必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就以这次区域科探“蛋壳宝宝变小船”,从中看出,教师不再以预设的活动目标限制幼儿的玩法,开始重视观察分析与顺势引导。通过本次科探区域跟踪观察过程中,发现以后的探索研究过程中在以下几方面还要积极改进重视:
兴趣点的把握
激发探究兴趣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要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在游戏中,幼儿的好奇心强,特别喜欢去探索周围感兴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发现身边许多他们感兴趣的新奇事物及事情,探索欲望由此开始,如“鸡蛋壳”的探索是由一个孩子早饭吃鸡蛋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科学探究活动深入,我们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幼儿所关注的事物,抓住孩子们探究兴趣进行实践研究,激发继续深入探索兴趣。
游戏中的自主
自主性是指个体通过外界的干预和自我管理与控制,促进自己行为、情感和认知三方面发展的个体品质。对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和发展。我们在围绕“鸡蛋壳变小船”的三部曲讨论中,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机会,让幼儿能够自主选择,自主进行活动,遇到问题能够主动探索、自主解决,自主习得新的经验,构建体积从认知系统,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自主地与同伴交往,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体验自主活动带来的乐趣,培养良好的自主性。
倾听时的心声
自主游戏前提下,要时刻认识到:游戏是孩子们的游戏,游戏满足的是孩子们的需求。在对幼儿进行指导前,应先安于做“旁观者”,充分了解本班孩子游戏的现有水平的发展,只有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更能和孩子在游戏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自然而然地会以玩伴的身份和孩子进行游戏做到适时有效的指导。当我们成为 游戏的参与者,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借助材料和自身的语言使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支持,孩子体会到与玩伴的乐趣,就会喜欢与其交往,更能体现自由游戏的价值。
三次“鸡蛋壳变小船”探索游戏中,教师不仅根据幼儿需要给予物质上的支持,还赋予幼儿精神上的支持,满足幼儿探究蛋壳的好奇和兴趣,允许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自发自主地与材料进行互动,支持幼儿充分探索、自由地操作各种材料,体验自主幼儿带来的快乐,幼儿自主、积极地与材料互动的同时,无意中主动获得相关的科学经验,如生熟鸡蛋的转动速度、鸡蛋壳的沉浮原理、借助材料的平稳性等作用等,在探索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了专注力、探究能力,在于同伴合作过程中收获了与人交往,分享的乐趣。
【参与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2.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