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游戏档案袋评价课题>>过程性材料>>文章内容
浅谈教师支持幼儿多种表征形式组合运用的策略研究(转载于中国期刊网 凌)
发布时间:2023-01-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郑凌云

浅谈教师支持幼儿多种表征形式组合运用的策略研究

【摘要】:3~6岁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思维的内化表现形式则是以各种表征的方式来呈现的。幼儿的表征能力主要有言语表征、动作表征、符号表征和构建表征四种表征形式。每一种表征形式对于幼儿的基础认知与思维、心理发展都具重要意义,各形式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因此,教师支持幼儿组合运用四种基本表征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幼儿;表征;表征能力;支持性策略

一般认为,表征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也就是运用语词、艺术形式或其他物体作为实物的象征或替代物。然而单一的表征时常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因此如何有效地组合运用多元表征的策略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

一、支持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表征的乐趣

1.体验绘画时自如表达的乐趣

绘画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儿童画作为一种图画语言,是幼儿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与口语相同的重要地位。小班幼儿初期的绘画主要是各种线条和自创符号,随着年龄的增加,过渡到绘画,进而从记录外在的、整体的、直观的转变为内在的、细节的、抽象的。然而在转变的过程中,教师也难以透过画面内容清楚地了解幼儿的想法,这时还需要借助幼儿的言语表征,让幼儿表达、介绍、分享自己的绘画内容。

潘绍元说:“儿童只有在自身丰富的体验想要表达时,才会有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绘画。”那么,绘画就应该是基于自如的表达,而不单单是教师集中的交流和分享。教师更应该给予幼儿一个想说、可以说、敢说的环境,这也更加贴切幼儿边说边做、边“话”边画的年龄特点。

2.体验在具象中理解符号的抽象

根据表征符号的本质可分为叙述性表征和描绘性表征。叙述性表征与被表征事物不存在天然的联系,而描绘性表征往往会有相似性。比如,在数学活动中,抽象符号数字“1”对于幼儿是难以理解的,教师这时会借助动作表征,出示一根手指进行点数。再如理解和记忆抽象符号数字“4”,教师会借助图像符号“国旗”图片,加深幼儿的认识与记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经常会无法理解抽象的符号,如何链接“桥梁”,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表征能力。无论组合何种表征能力,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化抽象为具体,这也更加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以及表征的特征是“代替物”。

3.体验在音乐中感知的魅力

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放在同一维度之中的媒介,笔者认为那便是音乐。音乐是次于沉默而最接近于将不能具象化的情绪体验传递出来的载体之一。也许在歌唱活动中,教师尚且可以运用图片表征歌词,又或者借助符号表征旋律,但是音乐带给儿童的感受、情绪则往往被忽视。

卢梭说:“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之中。”这也印证了当教师请幼儿闭上眼睛,用“心”倾听之后,幼儿回答“好听”“欢快”“老师,我好想哭”的情绪体验,这便是心灵共振了吧!然而幼儿的语词是匮乏的,不足以表达完整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把情绪用肢体、绘画等形式呈现,从而反映出内在的自我。

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多种表征能力

1.丰富游戏的材料,促进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

为了满足不同表征水平的幼儿的需求,教师应该提供多层次的表征材料。根据勒什等人的表征形式划分,教师可以相应地投放以下表征材料:①实物情境表征相关的材料:棉花糖、豆子等;②各类角色游戏材料:锅、碗、瓢、盆等;③图形或图表表征相关的材料:各种图形卡片、数卡等;④书面符号表征相关的材料:纸、笔等;⑤响铃、三角铁、腕铃等表征材料。当然以上表征材料的选择与数量是需要根据幼儿的需求具体应用的。

2.在幼儿角色游戏时,投放可操作、可替代的材料

幼儿游戏的典型特点是象征性游戏,也称假装游戏。而模仿和游戏是表征最主要的形式。角色游戏中,三个孩子扮演一家三口的游戏。爸爸上班去了,妈妈一个人在家照顾宝宝。妈妈用面粉假装奶粉喂宝宝,过了一会儿,爸爸下班了,宝宝假装咳嗽,生病了怎么办呢?于是爸爸拿来“筷子”假装体温计,又用超轻黏土捏了圆形颗粒当做药丸…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高频率使用语言和动作表征,除此以外,幼儿灵活运用材料代替事物,借面粉代替奶粉、借筷子代替温度计,借超轻黏土代替药丸,使得游戏顺利的进行。

3.在幼儿结构游戏时,投放纸笔、建筑物图片、结构材料等

结构游戏是一项复合型的游戏,它不仅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求幼儿具备较强的表征能力。幼儿的表征行为贯穿着整个结构游戏。目前幼儿园的建构材料比较丰富,其中最为常见的主要有积木、纸杯等。随着安吉游戏的兴起,游戏计划也引起了教师的重视,教师开始让幼儿把自己的建构内容以图画来表征。因此,在建构中投放纸笔随时调整计划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还可巧妙运用 “局部改变创造法”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搭建同一物体,可以是正视、俯视的,多变的造型使幼儿乐此不疲。因此,教师投放多视角的建筑物图片,可以帮助幼儿将图像符号灵活表征,并在此过程中感受空间。

三、有效的师幼互动,培养幼儿多种表征能力

1.运用列项改变创造法,引导幼儿多元表征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基本的教学方法指向的表征较单一,如何在一个主题下,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多元表征呢?

教师可运用列项改变创造法激发幼儿创造的思路。在主题建筑物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建筑的体积、材料、属性等。如,搭建“各种各样的车子”,教师启发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能造出各种各样的车子”,在常用的单元积木、纸砖、插塑等材料的基础上增加绳子、牛奶瓶、塑料板等材料。同时,教师引导幼儿变化车的类型,如吉普车、自行车等;变化车的体积,如长短、大小等;增加车的功能属性,如房车、警车、校车等,最后鼓励幼儿打破常规,自己设计与创造;综上,幼儿在“各种各样的车子”的主题下,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思维创造,组合运用了多种表征方式,提高了多元表征能力。

2.观察、倾听、尊重,为幼儿表征的发展留空间。

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也不一定为虚。教师更应该将观察和倾听相结合,尊重幼儿的行为,给予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沙水游戏中,小男孩没有拿任何工具和材料,只是用手不停地挖沙子,原来持续观察之后发现男孩的小手是挖掘机的铲子,它正在工作中。在观察、倾听、尊重之后,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表征无处不在,有无限的可能。

3.引导幼儿学习与累积表征的经验方法

观察,获得表征的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定是一个会观察的人。教师应鼓励幼儿观察生活,学会观察方法,不断积累生活经验,永远对世界留有好奇。在植物角中,幼儿见证了“种子—发芽—长高成苗、成植物—开花—凋谢—结果(种子)”的过程,这大概是最好的有关生命教育的认识,种子如此,生命亦如此。

倾听与交流,传递表征的内涵

表达是我们向他人、世界传递讯息的重要方式。在单方面输出的时候,还需要不断获取新的讯息,也就是倾听。在倾听与表达的一来二往之间,建起沟通的桥梁,将知识进行迁移,将表征不断运用与阐明,帮助幼儿不断提升自己,全面发展自己。

结语

幼儿期是以表征活动为主要心理活动的时期,在幼儿时期运用正确的心理表征方式来缓解和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思考有效支持幼儿表征形式组合运用的策略,提高幼儿表征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丽,苏运霞.幼儿自然表征能力培养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J]. 宁夏大学学报, 2021,43(5):174-177.

[2] 黄茹萍. 基于表征特点的中班结构游戏指导策略[J]. 福建教育, 2016(10):40-41.

[3] 林兰芳. 培养幼儿心理表征的路径[J]. 广西教育, 2020(5):159-160.

[4]付东姣. 浅谈幼儿表征的重要性与运用[J]. 幼儿教育科学, 2020,2(4):10-11.

[5] 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常州市天宁区茶山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