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环境对话,做环创小主人——谈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幼儿园教师逐渐意识到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环境创设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教育资源,逐渐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班级环境创设也有助于促进儿童个性发展,支持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儿童视角;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
引言
《指南》中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班级环境作为学前课堂的隐性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了一定的活动和游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幼儿不仅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还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在区域环境中,通过对新事物的不断深入理解,以及从未知到熟悉、从简单到复杂的实际操作过程,可以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环境作为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科学创设幼儿园班级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一、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合理建立和安排班级区域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班级区域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不仅存在于环境本身,也存在于环境的创造过程中。因此,在班级环境创设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参与原则,让幼儿充分参与到营造班级区域环境的各个环节中,使区域环境真正支持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班级表面的选择和布局直接影响到幼儿在班级场所活动的积极性。选择一个符合幼儿兴趣需求的活动领域可以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探索的意愿。良好的班级区域布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儿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并帮助儿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幼儿一般倾向于选择一个艺术作品区和一个以低建筑材料为主的建筑区,以及一个具有类似于儿童生活体验的区域材料的生活区。此外,幼儿希望班上有音乐区、表演区和角色扮演游戏等区域,能更好地配合幼儿生动的天性,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喜欢参加区域活动的儿童更容易获得新的经验,并能提高目前的发展水平。
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活动领域时,教师应首先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活动区域的设置应完全符合儿童活动的需要,可以考虑儿童参与活动区域的选择和确定,如让他们来决定在教室里设立几个安静的班级区域,而不是不顾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在创建班级区域时,教师需要合理划分班级区域,可采用“动静分离”的方式,将语言区、美工区、数学区、科学区等相对安静的区域相邻放置,音乐区、表演区、角色区等区域相邻放置,并用橱柜、屏风或地毯隔开,避免两者之间的影响。同时,教师应合理利用公共空间资源,例如,如果教室空间有限,无法完全满足儿童的需求,教师可以使用教室附近的走廊,在走廊中创设合适的环境。此外,班级区域的设置和选择可以灵活多变,随着幼儿能力的提高和兴趣需求的改变,根据时间的推移进行调整。
二、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在班级区域放置材料
区域材料作为营造区域环境的重要元素,是区域活动中儿童的重要互动对象。放置在班级区域的材料通常包含教育目的,是幼儿的“隐形老师”,他们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经验水平。因此,当教师在班级投放区域材料时,应该满足儿童发展的最新领域和儿童兴趣的需求,使区域材料成为儿童提高体验的“踏板”。
结合学习观察记录、儿童之旅等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儿童在选择区域材料时,更喜欢结构低、颜色鲜艳、接近自己生活经验的材料。低结构的区域材料可以开发更多的操作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贴近幼儿生活体验的材料和鲜艳的色彩也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因此,在区域材料投放时,教师应在低结构、贴近儿童生活体验、色彩鲜艳的区域放置更多的材料,以确保儿童能够与材料有效互动,提高儿童的区域活动质量。
除了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在区域中投放材料外,教师在插入材料时还应满足幼儿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幼儿的活动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了解哪些材料幼儿已经掌握了,哪些材料幼儿没有完全掌握幼儿已经掌握的材料可以用新材料代替。对于幼儿尚未完全掌握的材料,教师应继续放置。如有必要,还可以将区域中的其他材料添加到其中。这样,它不仅可以满足孩子们的探索儿欲望,还可以帮助他们创造新的体验。
三、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便于儿童理解的班级区域标识和规则
《指南》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班级区域标识和区域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教师的指导、引导幼儿的行为、帮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建立良好的秩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区域中创设适宜的标识,同时区域标识和规则的内容应易于儿童理解。标识的作用是提醒幼儿,而不是老师,因此,在制作班级区域标识和区域规则时,应遵循“从儿童角度出发”的原则,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及时变化,并根据儿童对活动规则的理解和发展特点来制定;另外,教师应利用教室区域标识的有限空间来展示最重要的内容,并让整个游戏发挥教室区域标识和规则的最大价值。同时,教师也应该了解幼儿的需求,设置适合幼儿需求的班级区域标识;其次,教师可以适当地让幼儿参与班级区域标识和规则的创建,加深幼儿对班级区域内容和原则的理解。同时,在制作幼儿园班级区域标识和规则时,图像和文字的比例也应适当,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区分,充分发挥区域标识和规则的作用和价值。
对于一些儿童不容易理解的标识和规则内容,教师应讲解引导,并鼓励儿童真正理解其含义。教师应该意识到,创建一个区域性的班级,标识和规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应该不断修改和改进的。同时,教师应该知道,当幼儿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时,他们可能会发现成年人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认真倾听幼儿的意见和想法,尊重幼儿的主观地位,善于运用幼儿的想法,不断完善班级的区域标识和规则,使班级的区域标识和规则更适合幼儿的实际需要。
结语:
本文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提出了具体策略包括:一是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合理设置和安排班级区域;其次,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合理的在区域中投放适宜的材料;最后,教师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设计易于儿童理解的区域标志。
参考文献:
[1]许卉. 基于儿童的视角创设班级环境[J]. 家长(上旬刊),2021(2):141-142.
[2] 左芯羽.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班级美工区环境优化研究[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