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 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书面表达各年龄段目标:3~4岁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4~5岁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5~6岁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由此可见,幼儿运用图画进行表征既是幼儿学习的核心经验之一,又是幼儿学习探究的重要能力与方法。那么,自主游戏中教师如何在充分尊重幼儿意愿和自主性的前提下,支持和引导幼儿运用图画去表征游戏,提升游戏水平与学习能力,这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图画表征;幼儿;自主游戏;有效运用
当幼儿想要保存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想法时,就需要进行表征。在表征的时候,他们会用某些符号代表另一些事物。如3岁半的源奕在白纸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简笔”小人,小人由不规则的圆圈和一些线条组成。在游戏分享时,源奕向同伴们介绍:“今天我做了爸爸。”“你当爸爸做了什么呀?”源奕指着画面左边手部位置的圆圈说:“炒鸡蛋。”源奕用简单的图画表征自己的游戏,为之后的游戏分享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
一、悦融多元,让表征自然绽放
幼儿的表征方式中除了图画表征,还有语言、动作、表情、象征物、替代物、数字、文字等。受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的影响,幼儿在活动中的表征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引导幼儿运用图画表征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些方式,尊重和认可幼儿运用不同的方式表征自己的游戏,让表征自然绽放。小班幼儿较为常见、直接的表征方式有言语、动作和简单的涂鸦等。如在关于心情的谈话活动中,幼儿在表达高兴、难过、生气等心情时会用面部表情加上身体动作来表征。中大班幼儿的表征方式更加丰富,在语言、动作的基础上出现了数字、图画、符号等书面记录的方式。同样是表情活动,中班幼儿便能运用图画方式画出不同的表情符号。再如在建构活动中,中班幼儿会用简笔画的方式表征自己的建构作品,大班幼儿则能运用图画、符号、数字等来设计图纸,按计划来搭建。由此可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表征方式和水平是不一样的,小班的动作比划、随意涂鸦,中班的说说讲讲、简单线条,大班的符号数字、写画故事等,都是幼儿现有经验的体现和对未来探索的创想,都需要我们去尊重和理解、肯定和鼓励,让幼儿感受多元表征的快乐,始终保持持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此外,受思维特征、兴趣爱好等影响,同一年龄段、同个活动中的幼儿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表征方式。如中班的几名幼儿在玩奶茶店游戏中,一名幼儿用绘画表征自己的游戏,一名幼儿用语言讲述自己和小伙伴玩游戏的过程,一名幼儿则认真倾听同伴介绍,偶尔进行补充。不同的表征反映了幼儿当下不同的思维特点、心理需要和发展水平,我们只要真心悦纳、敏锐察觉他们的真实需要,通过对话和交流深入了解,给予引导和支持,相信每个幼儿都会有自己的“花开时刻”。
二、聚焦图画,让游戏跃然纸上
(一)从讲述到涂鸦,激发兴趣
小班幼儿在游戏分享时,喜欢用语言和动作表达他们玩了什么。如拍球后,一位幼儿告诉教师:“今天我学会了拍球,用右手拍球,好朋友萱萱会两只手一起拍球,她真是太棒了。”“我会转圈拍球了。”怎样引导幼儿用图画把自己的活动表征出来呢?教师首先表扬和肯定了该幼儿的进步,然后鼓励他:“你能用笔画出你拍球的样子吗?能把皮球画出来吗?”该幼儿很乐意尝试并进行“涂鸦”表征,不管他画得怎么样,教师都应给予其肯定,并在旁边记录下幼儿的话,将“图画”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图画”和表达被教师和小伙伴们关注和认同,开始喜欢上用涂涂画画表达自己的意愿,从而激发起图画表征的兴趣。
(二)从随机到有意,学会计划
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和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他们越来越愿意尝试有难度、有挑战的活动,对游戏内容的丰富性有一定的需求。基于幼儿的内在需求,我们鼓励幼儿运用图画表征自己和小伙伴的游戏计划,进行有目的记录。如在游戏前引导幼儿讨论:“你想玩什么游戏?”“需要哪些材料?”“和谁一起玩,每个人做些什么,有什么游戏规则?”“能不能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幼儿就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游戏进行全面思考。为了让自己玩得更快乐,他们就需要做游戏计划,而图画是幼儿最喜欢运用的一种方式。图画表征的游戏计划书直观形象,表达了幼儿的游戏意图,支持着幼儿游戏的全过程。同样,在游戏中和游戏后,我们鼓励幼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问题、经验、想法、过程与结果等,可以将其讲给教师和小伙伴听,请教师帮助用文字写下来。幼儿在小组或集体面前展示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满足,这些都是图画表征与游戏相融合带给幼儿的乐趣和体验。
(三)从单一到多维,丰富内容
幼儿在进行图画表征初期,一般是单页的表征,展示方式多是平面直铺的。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图画表征方法,游戏的内容也越来越深入,单张纸已经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甚至让幼儿的记录受限。于是,我们引导幼儿思考“还可以怎么记录才能把自己的想法、玩法、过程与结果等完整呈现出来”,幼儿通过讨论、交流、网上查询、向家长咨询等,想出了六宫图(九宫图)、折扇(折叠)、连环画、故事书等多种方法,并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激起了更大的记录热情。离园时,幼儿会主动把自己的游戏故事画书带回家,把游戏讲给爸爸妈妈听。有心的父母也会主动用文字记录幼儿的讲述内容,第二天带到幼儿园再分享。幼儿运用图画表征的游戏记录从单页到多页,从平面到立体,体现出游戏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在讲述时他们的语言表达也越来越丰富与生动了。
三、解读推动,为学习注入动力
当幼儿能够将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形象的图画和符号,去表征游戏计划、猜想、问题、经验以及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将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师解读幼儿的需要,并提供适宜策略推动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如果我们能够辨识和分析幼儿的图画表征,利用这些信息引导幼儿调整计划、准备材料、提供资源,设计与幼儿的思维和能力相匹配的课程内容,提供整合性、多元化的实践活动,让学习与发展建立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能力基础上,则可以把他们带到最近发展区,自信且自主地推进自己的学习。
如在大班“引水入‘湖’” 游戏中,子睿、依诺、果果等五个孩子制订了一个挖“湖”的游戏计划书,计划书上画了一个椭圆形的“湖”,里面画了“水”,然后他们开始实施。几个人一起在沙池里挖了一会,“湖”形初现,果果往里面倒水,但是发现水全都渗到了沙子下面。游戏分享时,子睿讲述他们遇到的问题:“我们在沙池里挖了一个湖,想把水放到湖里,但是失败了。”“什么原因呢?”辰宇说:“水一倒进去就漏到沙子底下了!”“为什么会这样?”“沙子留不住水,我们得想办法把水留住才行。”教师提醒孩子:“一开始你们制订计划书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现在怎么解决呢?”“你们可以把计划书再调整一下,把想到的办法加进计划书里面,尝试解决。”在教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制订了三份新的游戏计划书。宇贺的计划是“用胶水粘石头铺在下面”,文馨的计划是 “在沙坑里铺上塑料布”,果果的计划是“把幼儿园压水井下面的竹筒拿来连到沙坑里放水”。哪种办法好呢?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最终采用了文馨和果果的办法。孩子们分工合作,找来大大的塑料布铺在“湖”底。子睿、辰宇几个人抬来三根粗粗的竹筒,一根压着一根排成引水道。一切准备就绪,当打开水龙头,看着水哗哗哗地顺着竹筒流下去,孩子们欢呼雀跃。在后来又出现了水流不通畅、竹筒连接处漏水等问题,孩子们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验证,和小伙伴共同探究、合作,努力去解决问题,建构新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游戏结束后,孩子们用图画符号记录下了游戏情况。再次分享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游戏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等。分享讨论后,又生成了下一步的探究计划。作为孩子们的学习伙伴,我们通过对话与解读,根据活动需要有目的地投放与水渠、蓄水池、湖泊等相关的绘本、模型、视频等资料,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共同搜集不同种类适于引水、蓄水的工具材料,满足幼儿持续探究的愿望和需要。
游戏带给幼儿童年中最丰富和快乐的体验,而生动直观的图画表征则将这些丰富的体验保存下来,促使幼儿进行思考、想象与创造。在幼儿运用图画表征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更多时候是智慧型的伙伴,观察悦融、对话启慧、解读推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用专业素养支持幼儿,进而促进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爱萍. 基于“一对一倾听”提升中班幼儿表征能力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5):164-166.
[2]唐蓓蓓. 巧用表征记录 玩转幼儿自主游戏[J]. 新智慧,2023,(05):45-47.
[3]程嘉慧. 绘本活动中幼儿表征行为的实践研究[J]. 知识文库,2023,(03):172-174.
[4]贾宗萍. 小班幼儿绘画表征的特征及意义探析[J]. 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02):92-94.